“只要愿意,每个人都可以弹响一架钢琴,都可以用演奏抒发自己的情感”——据10月18日《新华每日电讯》报道,如今,越来越多的“公共钢琴”或者叫“公益钢琴”“共享钢琴”,出现在街头巷尾,出现在车站、商场甚至医院的门诊大厅,这些钢琴向所有人公平地敞开怀抱,不收取费用、不设置门槛,每个人都可以坐下来弹奏一曲。
一段时间以来,在新闻里、热搜上,人们见证了公共钢琴一次又一次的出圈:在华强北步行街,58岁的建筑工人易群林,穿着橙色工装奏响了《梁祝》和《致爱丽丝》;在浙江湖州市中心医院门诊大厅里,一位年过八旬的患者奶奶,用还贴着胶布的手,弹起了《洪湖水浪打浪》;在成都地铁口,64岁的保洁员徐阿姨有空就去练琴,指法不算标准,神情却专注而喜悦……
曾经,在大家的固有印象里,被称为“乐器之王”的钢琴,是少数人的高雅艺术——它应当属于灯火璀璨的音乐厅,演奏者优雅庄重,聆听者正襟危坐。当一架架钢琴在城市的角落里扎根,人们只要愿意停下脚步,便可即兴弹出心中的旋律,或是欣赏一段美妙的琴声。每个走近它的人,都可以暂时抛却生活的烦忧,用音乐慰藉心灵。在小小的钢琴角,飘扬的音符将匆匆赶路的人们联结在一起,激荡出超越年龄和职业的共情与共鸣,勾勒出一座城市的浪漫与柔情。
“公共钢琴”的走红,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当下社会生活里越来越浓厚的艺术氛围。犹记得今年年初,“钢琴销量断崖式下滑”“钢琴学习热度减退”等话题引发舆论热议,一些网友认为这是钢琴行业走下坡路的表现。但换个角度看,曾几何时,钢琴教育在培养爱好之外,还与“考级”“升学”紧密挂钩。如今的我,虽然已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,但儿时为了钢琴考级一天练琴6个小时的日子仍历历在目,当真是“学一门乐器,恨一门乐器”。